原标题:文明交响 和合共鸣
——2025“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侧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月11日至13日,2025“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在敦煌市举行。来自亚美尼亚、土耳其、尼泊尔、意大利、日本、韩国、匈牙利、俄罗斯、美国等9个国家的市政府代表团、国外文化交流机构、青年汉学家代表、敦煌文化研究学者,与国内部分城市、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文明交响 和合共鸣”主题深入交流探讨,寻求合作机会。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技术并重
参加此次活动的许多嘉宾来自文化遗产保存丰富的国家和城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来到敦煌,文化自然是重要的议题。
在敦煌的几天里,各国嘉宾在莫高窟感受厚重历史,在敦煌夜市品尝特色美食,在党河风情线体会城市治理成果,在敦煌书局、敦煌印局、敦煌无界、《乐动敦煌》剧场体验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深入了解敦煌文化,感受敦煌之美。
近距离体验敦煌文化的同时,各国嘉宾围绕自身经验做法进行交流,共同探寻保护文化遗产的更优解。
蓝毗尼是尼泊尔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游客众多。
尼泊尔蓝毗尼市市长代表哈里·普拉萨德·格纳瓦利在分享时说:“我们通过制定能够吸引不同年龄层与社区共同参与的文化项目与活动,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策划和基础设施设计,增强居民对文化遗产的归属感与共同责任意识。”
在参观了莫高窟和莫高窟风沙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后,尼泊尔代表团的嘉宾们深受震撼,“我们不仅看到了敦煌文化的魅力,更了解到如何运用技术手段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们想向敦煌学习的。”哈里·普拉萨德·格纳瓦利说。
文化遗产保护既需要理念的更新,也需要技术手段的赋能。
“30多年来,我们不断推动文物数字化技术迭代升级,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将数字化应用从莫高窟拓展至土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岩画等多种文化遗产类型。”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全力推进“典范”“高地”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莫高窟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并开发上线了“数字敦煌·资源库”和“数字藏经洞”等平台,可让全球喜爱敦煌文化的观众通过“云端”近距离领略壁画与彩塑的细节之美。
对此,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汉学家贝思文表示,敦煌提供的数字资源让历史收藏始终保持“在用”状态,匈牙利的学生与学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接触、使用原始资料。“未来我们将保持合作渠道顺畅,不断丰富元数据,让跨文明交流的桥梁历久弥新。”贝思文说。
文化城市治理:机遇与挑战并存
“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守护独特的文化身份?如何在发展中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这不仅是敦煌的课题,也是威尼斯、加尼、马尼萨、蓝毗尼共同思考的命题。”
在开幕式主对话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吴建南与敦煌市、亚美尼亚加尼市、土耳其马尼萨市、意大利威尼斯市、尼泊尔蓝毗尼市5个城市的市长和市长代表,围绕“文化城市治理的机遇和挑战”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对话会现场,5位市长和市长代表结合各自国家各自城市的案例,从文旅融合、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等多个维度,解析了文化城市治理的“破题之道”,既有“保护—利用—再保护”的良性循环经验,也有各地共通的治理思考,为文化城市治理提供了可学习借鉴的经验和范本。
“敦煌市坐落在沙漠之中,但是市区被绿色包围,干净整洁,敦煌在城市管理、风沙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经过参观学习和交流探讨后,土耳其马尼萨市市长代表布拉克·德斯特表示,马尼萨市将致力于打造减少浪费、尊重自然、顺应生态、实现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寻求更好平衡。
意大利威尼斯市市长代表马西莫·安德烈奥利认为,对于像威尼斯和敦煌这样的城市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取得恰当平衡。
这段时间,敦煌市的一处公共卫生间突然“火”了,不少游客专门前去打卡。
这处名为“敦煌净界”的公共卫生间位于敦煌夜市,是在有着近30年楼龄的“八景楼”基础上改造而来。一层以“莫高至善”为主题,二层呈现“雅丹秘境”,极具特色。
“这是我们将闲置废旧资源融入敦煌文化元素进行改造的一个实例,让公共设施更有辨识度和文化特色。”敦煌市市长朱建军分享了敦煌在推进文化城市治理过程中发展新兴文化业态的实践,包括敦煌印局、敦煌无界等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建成的文化空间,得到了游客的认可和欢迎,也印证了敦煌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
文化交流传播:热爱与坚持共存
在敦煌文化国际传播的版图上,俄罗斯学者奥莉娅·普隆金娜的身影频频出现。
时间回到2007年,读大学的奥莉娅在家乡俄罗斯奔萨市观看了敦煌舞蹈《千手观音》,从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2009年,奥莉娅来到甘肃工作,因为工作原因,她越来越多地开始接触敦煌文化,在翻译《中国河西走廊》等书的同时,积极参加国际文化学术活动,用跨文化的独特视角宣传敦煌文化。
“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国际友人成为‘知华、友华、爱华’的文化使者。”目前担任敦煌文化国际传播大使、甘肃政法大学教授的奥莉娅说。
同样与敦煌结缘的还有“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国日报美籍高级记者艾瑞克·尼尔森,与8岁女儿同游敦煌的经历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们拍摄了一系列关于敦煌、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视频,这些作品在网上收获了数百万人次观看。”艾瑞克说,唯有在敦煌,才能构思出这样富有想象力的剧情,甚至敦煌本身就是这部视频的“联合编剧”。
从15年前首次到访,到再次来到敦煌,艾瑞克发现,如今来敦煌的游客不仅会参观莫高窟、阳关等遗址,还会走进新潮的书店、DIY工坊——在那里,他们可以亲手制作印有千手观音、九色鹿等符号的书签、杯垫等手工艺品。“如今的敦煌,既在守护过往,也在创造未来。”艾瑞克说。
“大家都是来参会的嘉宾,而我是一个回家的游子。”在故事分享环节,知名纪录片导演、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秦川的一席话道出了自己与敦煌的特殊情感。生在敦煌,在莫高窟前长大,“我熟悉敦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带着浓浓的乡情拍片。”20多年来,秦川和团队创作了《大河西流》《敦煌画派》《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等20余部70余集敦煌文化题材纪录片,为当代敦煌留下了难得的影像图志。
会场内,各国嘉宾热烈讨论、各抒己见,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让城市更美好而集思广益;会场外,不同国家的人们一起拍照合影、握手拥抱,让情感交流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这,正是此次对话的意义所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颖